陣頭
- 2019-03-29
- 2559
是東亞民俗技藝,這民俗會舉辦在民間祭祀、廟會喜慶,在台灣,陣頭分為文陣和武陣,若是更加細分的話,依性質又可分為:宗教類、音樂類、歌舞類、遊藝類、武術類、體育類及其他等七種形態。
『宗教類』:如家將、官將首、牽亡陣等扮演神兵神將或與宗教信仰有關之陣頭。
『音樂類』:如北管陣、南管陣、歌仔陣、鑼鼓陣等,是最基層的民間音樂團體,常見於廟會或喪葬隊伍中,以行進方式演奏音樂。
『歌舞類』:如車鼓陣、牛犁陣,通常載歌載舞且有簡單劇情,屬於民間歌舞小戲。
『遊藝類』:如藝閣、花車、公揹婆等,以遊街展示為主。
『武術類』:如宋江陣、高蹺陣等,是陣頭兼具武術表演。
『體育類』:如跳鼓陣、舞龍、醒獅等各項民俗體育。
『其他類』:如鬥牛陣、素蘭出嫁陣等其他類型。
國外所謂的「街頭表演」,通常是「定點式」的演出,而臺灣傳統的街頭表演藝術陣頭則是「流動式」即興表演,且多仿自過去農業社會所保留的祭典、習俗,成為廟會、喪葬禮俗的一部分,其中表演內容簡單儉樸,其音樂單調,易於歌唱,道具及裝扮也無須太繁雜,一切講求方便,觀眾也很隨興,只要站在街上廣場或廟埕就可以觀賞表演,觀眾無須購票入場,不必服裝整齊,沒有嚴禁喧譁,更無供應坐位,因此,陣頭表演可譽為『臺灣式的街頭藝術、行動劇場』。
如今,在時代不斷的進步中,陣頭不僅投入新的表演者,種類也更多元,增添了許多不同的要素,如:以前未曾出現的啦啦隊、DJ陣、公仔布偶陣、沙灘車...都紛紛出籠,許多現代表演藝術,也轉變為陣頭形式在廟會中遊行演出,使臺灣陣頭形式、內容更為豐富;另一方面也有民族舞團將陣頭轉化為舞蹈登上舞臺,至今這種以民族舞蹈在表演陣頭的情況更普遍,如:九天民俗技藝團也固定推出劇場版陣頭節目,在各文化中心、演藝廳表演。
自古以來,陣頭都是台灣相當重要的神主祭祀文化資產,具有相當高的文化價值,在慢慢的普及化的現在,參與人員的年齡也不斷降低,目前由社區青年參與社區陣頭最為盛行,以宗教信仰作基礎,加入陣頭不僅是休閒娛樂或習藝練武,而且更是參與地方公務、服務鄉里、並結交各式朋友的集散地,但也因此出現了私人廟壇和不良陣頭之類的例外情況滲入校園,讓祭祀文化失去其原有的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