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間的撿骨風俗
- 2019-03-05
- 1654
撿骨習俗,在中國內地各省並不多見,台灣地區之所以頗為盛行,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和中國閩粵南遷習性有關,一是受祖籍觀念影響。 早年落戶南方的移民,為了安葬祭祀之便,多採薄棺土殮,以便三年之內能夠屍腐撿骨,等定居之後再予以改葬。
另一方面,十七世紀末期,先民渡海來台,基於落葉歸根的觀念,稍有財力的人,一定會把亡故親人的靈柩運回內地家鄉安葬,而一般人也伺時撿拾遺骨送回家鄉改葬,這些因素再加上後來的「風水觀」,撿骨遷葬的「二墓制」,就成為台灣喪葬文化的常態了。 撿骨的年限,民間傳統習俗認為,未滿十六歲亦即未成年者不撿骨,年齡愈大者撿骨的年限愈長。
在台灣民間,撿骨是一項專業性的工作,負責撿骨的人,叫做土公仔,一般多以「師傅」相稱。撿骨之後,由風水先生選一塊吉地,再舉行一次葬禮,稱為「吉葬」,不過形式比較簡單,不像出殯時那麼盛大,也有人將骨罈置放於納骨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