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大事有可能數位化嗎?
- 2019-12-19
- 1201
終身大事有可能數位化嗎?
這個題目在台灣沒人寫過,但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想過?
數位時代的來臨,世界各國全力發展數位科技,從政府到民間,仿佛數位化已成為這世代的趨勢,萬業萬物皆朝此方向前進,但殯葬業呢?很抱歉,依舊傳統,依舊是以資訊不平等的商業模式在經營。
殯葬業不願真正的數位化的原因我提出下列的幾個觀察:
1、 想逃漏稅,這產業賺錢不用繳稅是一個大問題,講到要繳稅每個人都不願意,這個心態是很難突破的,你想一下,殯葬業的包套服務,隨便都是以萬元起算,這中間的利益分配,可見巨大,若是以內政部預估殯葬產業每年市值近500億,若以5%發票稅來計算,政府光一年的損失就達25億,一年25億十年就250億,這也就是許多人認為殯葬業是暴利的原因之一。
2、 殯葬業沒有標準透明的收費機制,雖然大多在殯儀館中執行,但每位家屬的需求落差很大,各業者因經營形態不同會有不同的成本結構,所以沒有一個統一的收費標準,再加上產業的特殊性,稅務人員不會在喪禮執行時進行查稅,更加讓業者產生自然忘記開發票的情境,所以從金流上就變成非常難管理的行業。
3、 許多服務都有特殊性,比如說請一位宗教師來為亡者頌經是否要繳稅?提供這些服務的人本身就是稅務單位難以查察的對象,我們常發現,在殯儀館擔任服務性質的第一線人員,開的車及行頭都非一般上班或是勞工服務業能消費得起的,這中間當然有很多是”現金”交易,也只有”現金交易”才會難查,也造成整個產業特殊免稅的條件。
4、 紅包文化,傳統的喪禮為了禮數及習俗,很多人都會包紅包給來幫忙的人,所以紅包算不算收入?也因支付的認知不同,到底是收入還是禮節?
5、 產業人員平均知識水平不足,殯葬業畢竟還是社會較底層的人會從事的工作,許多人對新的知識及觀念學習能力較低,再加上政府沒強制力去改變產業結構,就造成大家想進步的動力不足,能應付現況就可以,當政府的力量沒做強制規範時,產業人員一定不會有意願花更多的學習成本及時間去做改變。
6、 商業模式的觀念,這是傳統做生意人的觀念,也就是買3賣5賺2的基本數學問題,這都是傳統生意的邏輯,在數位化的觀念談的是共享,互聯,共生的觀念,這種新型態的商業模式對傳統殯葬業是一大挑戰。
7、 客戶對殯葬產業的定形觀念尚未形成,比如說傳統的雜貨店與連鎖超商,這對消費者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差異,網路購物平台與百貨賣場,這也是明顯的市場區隔,殯葬產業還是停留在葬儀社、殯儀館、宗教人員的傳統印象,尚無一個具突破性的新型態領頭羊出現,所以消費者尚無新選擇。
以上是我對殯葬業無法快速數位化的觀察,這些並不代表殯葬業無法數位化,一個願意學習改變他的經營形態的殯葬業者將得到改變後所帶來的市場經營利益,並對市場產生排擠威脅其它傳統式經營的業者,所以我大膽的說數位化能力將是殯葬業繼禮儀師執照後的下一個應有的基本執能,甚至會更重於禮儀師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