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禮俗的緣由與意義
- 2019-03-05
- 1591
遠古時代的人,穴居野處,對死者只以茅草覆蓋身上,屍首置於荒野,往往會遭野獸咬食,故孝子會張弓護葬、守喪,這是其喪禮的源始。
較完整的喪葬禮俗,源自於周禮。周武王時就有「木主」(神主牌位)的製作,木主為祖先神靈的依附之所。 遠在殷商時代的人,已經相信人死後靈魂升天就會升格為神,所以祖先的靈魂能左右子孫的災禍與幸福。更相信靈魂也和活人一樣有食衣住行上的需求,所以才會有各種祭拜禮品及儀式的產生。
人有靈魂的存在及不滅的定律,因而人的身上是三魂七魄的結合,去逝時魄會隨著身體回到土裏,而魂則離開肉體飄盪於另一個空間,並且會保護庇佑子孫,因此世人因此對於靈魂充滿了好奇與敬畏。由於對死亡後的世界,無法了解與接觸,所以世人對死亡充滿了恐懼,因為恐懼產生了許多趨吉避凶的禁忌行為,也因為這些禁忌而衍生出了一些喪葬禮俗。
論語:「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養則觀其順也,喪則觀其哀也,祭則觀其敬也。」養生送死是為人子女應盡的孝道,也是我國故有倫理道德的真諦。所以喪禮是報答父母養育恩情的具體表現,其目的在盡哀與報恩,讓孝子賢孫能在各種儀式中抒發心中的哀痛,並藉以安頓死者的身心與魂魄,也是教化世人盡孝表現在外的一種禮儀。
生命禮儀大小事、歡迎詢問 阿香禮儀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