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前後出生的人對喪禮的觀念?
- 2020-03-02
- 1059
日常生活中,你有沒有注意到跟你息息相關的事物每天都在變?昨天的新品今天的舊品,這種每天新舊交替己成為我們生活上的日常,現在接受新的事物跟古代比起來可說是容易多了,人們每天受到創新、最新的衝擊,變得見怪不怪,一切習以為常。
生命服務是每個家庭必然面對的一件事,生命服務也因為時代的進步而產生巨大的變化,我就把我的觀察和各位讀者做分享。
台灣社會具有很濃的人情味,傳統社會結構中,家庭、家族、宗族成為主要的人倫骨幹,從前親族大多住在同一個村落,大家相互照顧,彼此相互依賴,遇到困難,大多由家人出面來協助幫忙,所以就有了大家族的人脈廣的優勢,以前人多好辦事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家庭組織結構在以農立國的時期,幾乎沒什麼改變,直到工業革命後,人類生產由獸力轉換成機器時,人類財富的分配有了很大的變化,打破了人多好辦事的局面,只要誰掌握了機器,誰的生產力就能勝過傳統手工或獸力,工業革命後,帶動了人類的一系列的生活型態上的革命,直到現在的科技智能革命,人類的生活在這近200年內,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這變化比起在有人類以家庭方式存在的時間,實在不佔不到3%,但這卻是人類生活形態上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個符合現代觀念及家屬需求的身後事智能系統,可點擊上方圖片了解)
台灣的禮儀服務在1970~1980年代是最多元的,那時的觀念大多有辦的風光辦的有面子的想法,所以動不動破百萬的喪葬費時有所聞,有時還會自豪誰辦的喪禮花的最多錢,陣頭最大陣,場面有多大的比較,這種喪禮的價值觀在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時有所聞。
台灣自從推行12年國教後,國人知識水平大符提升,也因開啟了國人的智慧,進而改變了國人挑戰傳統觀念的新想法,國人不再以多子多孫多福氣做為人生的宿命,改以更有意義的生活品質取代,於是少子化的趨勢就這樣產生,現在的年輕人,不論有錢沒錢,都不會以為家族多生一些為存在的意義,女性也不會以傳宗接代的觀念做為生命的主要價值。
所以1970前後的人,目前是台灣社會及國家安定的主力,他們所存在的社會價值與老一輩有著非常巨大的不同,我也是1970年代出生的人,我認為我的價值觀是對於傳統可取的我會遵守,但不理性不知原由的奇怪做法,我應該會用盡力氣去反對,我拿個例子來說,小時候,媽媽為了餵小孩吃飯,都會先放在嘴裏咬一咬後再送進小孩的口中,這是我們那年代曾輕歷過的小時生活,但在我兒子出生時,我就不准我媽媽這樣去做,因為我覺得不衛生,這個案例是要比喻知識的進步連同生活的觀念與型態也會改變,觀念及知識會改變現有的生活,又另一個例子,從前辦喪禮沒什麼叫禮儀公司,來幫忙的都用包紅包的方式來感謝,這也形成了紅包滿天飛,辦喪禮金額沒上限的問題,後來以有禮儀公司的出現,從幫忙到商業服務,這就是為了不讓沒金額上限的喪禮變得能預測經費。
以上的說明,是要讓各位讀者了解,社會每天都在變化,當然喪禮服務也會隨時代而變,傳統喪禮的精神在孝道與家族結構及地位,如今的喪禮已演變成對逝者多元的追思,各宗教的相互遵重,女男平等的儀式、兩性平權的觀念、高CP值的服務,環保友善大地的葬法,少子化的喪禮執行架構,去除不符合時代的儀軌及執行方式,這些對於傳統式喪禮,都是非常大的改變與挑戰。
1970年前後出生的好朋友們,我們是台灣人口數最多的同一年代的人,我們有共同的成長背景,有共同的歷史文化,但也背負著台灣的未來,改變是我們這一年代的宿命,因為我們活在這改變的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