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告別式
- 2019-04-08
- 1369
近年有一種叫做"生前告別式"顧名思意是趁著自己還沒逝世前替自己辦理一場生前告別,生前告別這觀念及做法引於日本,因日本的喪禮前後約3天,日本的國境又分佈較廣,往往要見亡者最後一面都會造成親友從四面八方趕來告別式場的路程上產生許多壓力與不便,而生前告別最主要是可以提前預告何時要辦,讓想參加的親友能有充份的時間去安排行程,也因這樣的想法,加上如果死亡後其實也看不到親友來參加,有的想說的話來不及說會造成一生的遺憾。
如果這在台灣,不知道有沒有人能接受生前就來告別的這種做法?台灣的喪禮大多是用"交待"的,因為自己已經不在世了,一切都只能靠生前的交待,有時還會所託非人。若可接受生前告別,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來進行,想看到帶著快樂與互動的感覺還是滿滿的分享及品味人生的進行,全部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裏,想一想,這輩子我們幫多少人辦過各種典禮,很多都是為別人而辦的,這一生中,我們到底有沒有真正對自己人生重要的紀事或是里程碑做過有價值的紀念活動?認真想想好像沒有!!
生前告別這種儀式的主角就是自己,和一般傳統的告別式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傳統式的告別式大多以孝男、孝女做為儀式推進的主角,想說的話都是生者和逝者的對話,逝者也無法回話,單向式的儀式,生前告別的觀念就是互動式的進行,對一位將來會逝去的人在能說能動的狀況下,完成告別一生的典禮,說起來觀念已超過華人喪禮架構的範圍,不論是辦理的時間、場地、方式,都是對傳統觀念的顛覆。
在這什麼都已無邊無匡的世界思維中,傳統有其功能,傳統的思維大多以整體或集體的價值觀做出發,例如喪禮是家族成員的共同責任與相互幫忙的追思感恩活動,主軸都與家族、輩份、流程、儀軌脫不了關係,但新的生前告別則以"個體"為主軸,以自我思想、價值、感受為出發點,在人的一生辛勞的最後,能為自己做一個完美的定義,至於真正逝世的那天,一切都不再是重點。
國外雖有生前告別,辦的場地大多以星級飯店用包場的方式進行,感覺像是婚禮場中的改良版,只是氣分上就不像是在辦喜事,有的感動時還會全場悲傷,辦的時間也是很特別,有些是選在病末但尚有意識能自已行動的狀況,有些則是選一個年齡點,比如說90歲的生日當天。如果能夠親自參與主導自己的告別式,那一定是一種很另類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