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的喪葬禮俗
- 2019-03-05
- 7292
漢人社會忌諱死亡,在台灣原住民的社會中,死亡同樣也被視為一種禁忌,也有很多繁複的儀節禮俗必須遵守,不過由於生活文化背景的不同,原住民的喪葬禮俗跟漢人有很大的差別,尤其是有關死亡的一些儀式,因為事屬禁忌,使得外人不易了解,因而更增加了神秘感,甚至引起一些誤解,這是令人遺憾的事,其實在多元文化的台灣社會,學習彼此尊重對方的文化禮俗是必須建立的重要觀念。
台灣的原住民族共有十族,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喪葬習俗,在這些習俗中有部分是相似的,譬如在一定期間內留在家中不出門、不打獵、不飲酒、不高聲說笑、不穿華服等等,甚至整個聚落的人都會停止蓋新房或開墾種植等工作,以免招來不好的運氣,但是基本上各族群在處理喪葬事宜的時候,還是有許多屬於自己特有的民情風俗。
台灣原住民的喪葬儀禮,除了一般常見的室外土葬之外,比較特殊的便是室內屈肢葬。以排灣族為例,排灣族相信人死後會變成鬼,善終(病死)的親人埋葬在室內,善終的鬼也是善的,因此可以和自己的祖靈住在一起,等室內埋滿了之後就搬出舊屋,另牽新居;意外死亡的人叫做凶死,不能埋葬在室內,要埋在郊外偏僻的地方,因為凶死的鬼會找人麻煩。 除了排灣族之外,過去布農族、魯凱族、卑南族、泰雅族都有室內葬的習俗,不過現在大都埋葬在室外了。
一般葬在室外,就會有墳墓及墓碑,可是對居住在蘭嶼島上的達悟族來說,不設立墓碑是他們的傳統習俗。因為達悟族認為往生者為惡靈,人死後一兩天之內就要完成埋葬,埋葬的地點不設墓碑,沒有墳墓,時間久了雜草叢生,也找不到埋在哪裡,他們視埋葬族人的地方為「禁地」,也沒有掃墓習俗。
對部落民族來說,死亡不只是個人或家庭的事,更是整個部落的事,為了幫助喪家走出哀傷與不幸,卑南族的知本部落每年元旦都會舉行「除喪祭」,也就是由長老帶領年輕人組成的隊伍,到去年一年家中有喪事的人家去進行除喪儀式,解除喪亡的不幸與不潔。另外,卑南族在重要祭典中也安排了除喪儀式。
譬如象徵少年晉級到青年的猴祭,除了刺猴這項重頭戲之外,在祭典當天,大家會推選父母健在的少年,到今年曾經有喪事的喪家去開門除喪,為他們掃除穢氣。而在每年歲末舉行的大獵祭,也有這樣的除喪活動,當參加祭典的成年男子自山上狩獵回來後,由年輕人組成的隊伍,便開始到今年家有喪事的人家門口唱歌跳舞,同時請喪家的人一起出來唱跳,化解哀傷,經過這些除喪儀式,喪家從此就可以跟一般人一樣,參加部落裡的各種喜慶活動。
關於台灣原住民各族群的喪葬禮俗還有很多,這裡談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份,最重要的是希望大家能夠了解,這些習俗跟原住民各族群的生活背景和宗教信仰都有很大的關係,有了這樣的基本認知,將來在接觸或參加這類禮俗時,必定能以客觀、尊重的態度來面對。既然每個人都會走到生命的終點,因此懼怕並無法改變這個事實,倒不如積極面對它,如果我們能及早培養正確的生死觀,理性的認識生命中的生老病死乃是人生必經過程,將死視為生的一環,不以生喜,不以死悲,轉化殯葬不是消災解厄的消極作為,而是生命自然完成的積極作為,那麼,當人生走到盡頭時,將可劃上完美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