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墓
- 2019-03-22
- 3534
【培墓】-是較隆重的祭墓儀式。通常新墓要連續培墓三年,而過去一年中有娶媳婦或生男丁的家庭也要培墓。培墓時要準備三牲(祭后土)、五牲及菜碗(祭墓)。這些祭品通常包括豬頭、雞、魚、豬肉、魷魚等牲禮或麵龜(表長壽)、米糕(高昇)、鼠麴粿、土豆(吃老老)、發粿(發財)、丁仔粿(添丁)、菜頭(好彩頭)、韭菜(長久)、蛋等等。此外,還得準備各種紙錢、燭炮、以及「子孫燈」。子孫燈,俗名又叫「香仔燈」,直徑約為四寸,所以也叫「四寸仔」。燈上以朱筆寫上「子孫興旺、添丁進財」,或「財丁兩旺、富貴雙全」。培墓的人家一定要準備一對子孫燈,在墓前點燃,然後帶回家,象徵子孫興旺。
培墓之後要剝鴨蛋殼丟在墳上,象徵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然後焚化紙錢、點燃鞭炮。在早期的農業社會,只要一聽到墓地傳來的鞭炮聲,就有許多的兒童會圍攏過來,等候掃墓的人家分贈墓粿。墓主就會將祭畢的紅龜粿、麵粿等分給他們,若墓粿不夠分發時,就以硬幣來代替。這種習俗,叫做「揖墓粿」。揖墓粿的寓意是請往在墓地附近的兒童,幫忙看管墳墓,不要隨意踐踏墓園。在豐衣足食的現代,揖墓粿的習俗已漸漸絕跡了。
台灣地區的客家人,掃墓的日期由正月十六日起,一直延續到清明節。其中又以正月十六日掃墓的人為最多。這是因為早期的客家移民來台較晚,較富庶的地點都已有人居住,貧瘠的丘陵地又欠缺發展,所以客家的子弟大多要出外謀生。舊時的交通不發達,往來不便。所以趁年假返鄉之時,順便祭掃,掃完墓,就各自回到工作崗位去為生活奮鬥了。
攝影:顏鵬峻